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元光元年举贤良对策 其二 西汉 · 董仲舒
 出处:全汉文 卷二十三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乱臣,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
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和洽,万民皆安仁乐宜,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中道。
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
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
尧崩,天下不归尧子丹朱而归
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
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
伯夷、太公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
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人于河海。
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
文王顺天理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亦聚于朝廷。
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太公起海滨而即三公也。
当此之时,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也。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繇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
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采玄黄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
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应天也。
然则宫室旌旗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俭非圣人之中制也。
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
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大谊,平残贼,周公作礼乐以文之,至于成康之隆,囹圄空虚四十馀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
师申商之法,行韩非之说,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天下也。
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顾实,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
又好用憯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
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于方外。
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未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
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惟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瑑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虖太学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
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
是以阴阳错缪,氛气充塞,群生寡遂,黎民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
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
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
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臣愚以为使诸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宿卫,且以观大臣之能;
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诸侯、吏二千石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汉书·董仲舒传》)
拘幽操 汉 · 无名氏
拘幽操者。文王拘于羑里而作也。文王备修道德。百姓亲附。文王有二子。周公武王。皆圣。是时崇侯虎文王列为诸侯。德不能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谮文王曰:西伯昌。圣人也。长子。中子。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将不利于君。君其虑之。用其言。乃囚文王于羑里。择日欲杀之。于是文王四臣。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徒。在见文王文王为矉反目者。之好色也。柎桴其腹者。言欲得奇宝也。蹀躞其足者。使疾迅也。于是乃周流海内。经历风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贝、白马朱鬣。以献于。陈于中庭。见之。仰天而叹曰:嘻哉。此谁宝。散宜生趋而进曰:是西伯之宝。以赎刑罪。曰:于寡人何其厚也。立出西伯宜生。谮岐侯者。长鼻决耳也。宜生还以状告文王。乃知崇侯谮之。文王在羑里时。演八卦以为六十四卦。作郁厄之辞。困于石。据于蒺藜。乃申愤以作歌曰:
殷道溷溷浸浊烦兮。
朱紫相合不别分兮。
迷乱声色信谗言兮。
炎炎之虐使我愆兮。
幽闭牢阱由其言兮。
无辜桎梏谁所宣兮。
进我四人忧勤勤兮。
得此珍玩且解大患兮。
仓皇迤命遗后昆兮。
作此象变兆在昌兮。
钦承祖命天不丧兮。
遂临下土在圣明兮。
讨暴除乱诛逆王兮(○琴操上。《御览》五百七十一引古今乐录。续古文苑四。《诗纪前集》四。又《类聚》十二、《御览》八十四、乐府五十七俱引烦、分、言、愆、言、勤六韵。朱文公昌黎集注引琴录烦、分、言、愆、言、勤六韵。)
刘正夫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加恩制政和六年五月庚子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九三、《宋大诏令集》卷五八、《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
门下:灼于四方,盖本明良之会;
式是百辟,莫先承弼之图。
乃眷宗臣,蚤陪几务。
具协民瞻之素,俾居宰揆之崇。
涓选刚辰,亶孚列辟。
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彭城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七百户、食实封一千三百户刘正夫,直清而惇裕,闳博而醇深。
行高儒席之珍,识探圣文之奥。
迪九德之美,蔚然蓍蔡之资;
三俊之休,允矣岩廊之望。
历更中外,绰著猷为。
顷入辅于文昌,旋进参于政本。
夙励致君之节,动昭享上之诚。
入告辰猷,其克从先王之烈;
肆畴嘉绩,惟简在上帝之心。
言辄契于朕谋,人莫渝于汝守。
若昔交修之助,维时共政之求。
将用绎于天工,知人则哲;
宜使熙于帝载,秉国之钧。
位班衮职之隆,名亚鼎司之重。
克灼知厥若,久坚励翼之怀;
率惟兹有陈,用底经纶之蕴。
诞扬休命,式副佥俞。
载超赐位之联,增贲奋庸之任。
剖封爰赋,衍食加田。
疏恩渥之便蕃,示延登之简注。
于戏!
爰立作相,永言考慎之艰;
罔不同心,益迈谟明之协。
仰惟前代,图任旧人。
成汤至于文王,若伊尹至于闳夭
时乃格天之业,具存经体之勋。
尚懋远图,以期予治。
可特授特进少宰、兼中书侍郎,加食邑七百户、食实封三百户,勋、封如故。
丙戌知贡举策问(经义场)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七、《洺水集》卷五
皇上睿性聪明,圣学超诣,日御经幄,时发玉音。
凡于讲学事亲,畏天爱民,求贤纳谏,分别忠佞之事,莫不该贯古今,通达伦类,片言所加,悉中机要。
而乃盛德谦冲,不居其圣,乐善忘势,好问弗倦者,何耶?
盖昔者总章之访,君畴之学,盘有铭,席有戒,暨夫询八虞,咨二虢,度于闳夭,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求于莘尹,凡所以卷卷若是焉者,以为非若是固不可耶?
抑亦姑示其忘势耶?
然当时之所咨所学者,亦可得而闻耶?
虽然,帝德之运备乎圣神文武之体,而皇极之畴亦取乎沈潜高明之用。
夫明而不苛,断而不愎,仁而不失之姑息,刚而不流于暴虐,好生之德洽于民心,非仁乎?
四罪而天下咸服,则又非徒仁也。
勇智以表万邦,一怒而安天下,非义乎?
克宽克仁,惠鲜鳏寡,则又非徒义也。
夫性具一德,具万善,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至于拔萃之才,则独称上智矣,乃有皇王帝伯之辩,岂天之降才尔殊耶?
抑学力之至与否耶?
夫天也,日月星辰也,东西之行各不相谋,而周天之期古今不爽,得非其行不息,其度有常哉?
不知若昼夜之有经,若四时之代行,何独至于舜而然耶?
汉之武皇即大位,年未二十,崇信至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
唐三百年,首称文皇,年几弱冠,济世安民。
二君非三代之后英主乎?
而末年所就,迄歉其初。
彼尧之兢兢,舜之业业,汤之日跻,文之不已,所谓继天而立道,与时而偕行者,果皆至圣能之,而成康已降,举不足与是耶?
人谓自后世天德之论不明,蹈中庸者或不能极乎高明,体博厚者或不能配乎悠久,夫是以醇风缅邈,古道阔疏,使生民耳目不复见雍熙之盛,其信然耶?
繄欲振三皇之纲,纽五帝之维,昉乎一念而被乎八荒,等乎百王之上而流乎万世之下,其论为孰笃,其指为孰归耶?
其究天人之原,融古今之极,明乎乾坤不倚之,以参乎天地常久之道,是果六经之所垂宪,而百王之所共守者耶?
诸君何幸,亲遇初政之辰,来应求贤之诏。
御札丁宁,务得忠朴正平之士。
上意渥矣,毋忘纳言之义,益殚归美之忠,有司将拔其尤以献焉。
易议 南宋 · 程珌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八、《洺水集》卷六
《易》有君子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凡十三卦之制器,如神农之耒耜,黄帝尧舜氏之衣裳,无非以象而制之者也。
若夫生著立龟,兴神物以前民用者,皆占也。
然则器也,占也,万世之用备矣,毋俟乎有言也。
惟言与动,则君子之言行,有国之政令,枢机之所关,理乱之所由,天道日新,世变无穷,悉寓于三百八十四爻之中。
所以先哲之言《易》者,独于言、动加详焉。
盖为人君而不知《易》,则太平何自而可致;
为人臣而不知《易》,则德业何由而可成?
呜呼,作《易》之圣人,岂徒以知《易》望天下哉,正以用《易》期来世耳。
曰「乾元用九」,曰「王用三驱」,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曰「利用建侯行师」,曰「利用涉大川」,谆谆然无非以用诏天下万世。
虽然,是特发凡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者又当知触类之学也夫!
《易》之为书,一名而三义具焉:曰简易,以言其德也;
曰变易,以言其气也;
曰不易,以言其位也。
曰德,曰气,曰位,名虽不同,要皆所以为道也。
若昔圣人,阐先天之学而成后天之书,凡所以斡旋元化,昭融天理,纪纲人事,罔不备具。
使为人君者得之,则可以宰制宇宙,酬酢神明,天地以之时叙,民物以之顺成
为人臣者得之,则可以辅相弥缝,弼成万化,进则尽忠正之节,退则全廉靖之风。
修身者得之,则尽心养性,不流于虚无。
遁世者得之,则乐天知命,不沮于忧患。
是故载之于简编,则无非实理,施之于日用,则皆有成效。
而后世学者乃率以空虚恍惚言之,流弊之极,至于沦为异端。
嘻,可惧也!
故不思龙出于河而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而十翼覃其用,繇三皇历五帝,至于夏商周,而后其书始克大备。
商瞿子木实受吾夫子之传,其后浸大,以至于西都之王、服、京、田王同服生京房田王孙。),东都之荀、刘、马、郑荀爽刘表马融郑玄。),更相祖述,源流不绝。
至于魏之王弼,集诸家之善,得圣人之意,故其注至于今不废。
是以江右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莫能及之。
惜乎江南义疏十有馀家,舛其本真,流为释氏,所以重发贞观间孔颖达之叹也。
虽然,《易》之为道,吾既闻之矣,《易》作于伏羲也,而乃以周言之,何哉?
尝观《易》赞,以为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
《连山》以《艮》为首,象山之出云,连而不绝也。
《归藏》以《坤》为首,象地之包藏万物也。
《周易》以乾为首,言其道之周普,无所不备也。
兹一说也。
而《世谱》等书,则又曰神农之号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
黄帝之号一曰归藏氏。
然则《连山》、《归藏》,并以代名,则《周易》以周称,岂非《易》成于文王,故题周以别商耶?
此《易纬》所以亦言因代以题周也欤?
虽然,《易》之名,吾得而闻之矣,然则《易》果孰作,又果孰成之耶?
尝观《礼纬含文嘉》曰:「伏羲德合上下,故天应以鸟兽草木,地应以河图洛书,伏羲则而象之,乃作八卦」。
孔安国、马融、姚信、王肃皆以为然,无复异说。
至于重《易》之人,则诸儒之说不胜其异,王辅嗣之徒以为伏羲,郑玄之徒以为神农,孙盛以为夏禹,史迁以为文王
其言夏禹、文王重卦者,孔颖达以为考诸《系辞》,神农之时已有,盖取诸《益》,取诸《噬嗑》之事,由是言之,其说不攻而自破。
至于言神农重卦者,亦未为得,何者?
《易》之下《系》又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盖取诸《益」》。
孔安国《尚书序》曰「伏羲造书契」,则是伏羲固已象《夬》而作书契矣,又安得神农重卦而后有《夬》哉?
故重卦之人,王弼以为伏羲,而孔颖达亦以王弼之说为是。
然则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夫子翼《易》,所谓人更三圣,其为灼灼无疑矣。
至于由三画而八卦,自八卦而六位,阴阳刚柔之理,上下承乘之象,所以广大精微,与天地并,而三圣人之所以尽心垂世者,俟入经随卦言之,此不悉具。
姑陈大端若是,以与诸君共讲明焉。
《易》何为而作乎?
曰有忧也。
何忧乎?
忧是道之不明也。
《易》何为而重且翼乎?
曰有忧也。
何忧乎?
忧是道之不行也。
然则于何而见之?
曰:虑是道之不明者,其辞简而严;
忧是道之不行者,其辞详而尽。
学者平其心,定其虑,取圣人之辞而玩之,则圣人之心瞭然矣。
《易》曰「伏羲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伏羲氏之心主于明道乎?
是故三画之学,寂寥简短,而天人之蕴悉备无遗,此明道之体当然也。
至于文王、夫子之时,则商贤圣之君久矣不作,礼废乐坏,道孤无主,文王忧之,故与闳夭、太颠、太公望、散宜生之徒讲明体察,断然取《易》而重之。
其后文、武、成、康之君,相继而作,而又相之以周公、召公、毕公、君陈,然后世变风移,道洽政治,斯道得以大明。
至夫子之时,则王迹浸熄,诗声日微,而是道又绝而不行矣。
夫子环视当世之士,如长沮桀溺,傲世绝物,既不可与共斯道,独得一老聃、彭祖而与之周旋。
蓝田吕氏谓老聃、彭祖皆殷周之老成人,计其得于殷周盛时,耳目所接,渊源所渐,所谓见而知之者固甚不浅。
而吾夫子亦曰「我老彭」,所以见其尊且信之意尤为拳拳也。
独夫子犹以为未也,于是周流列国,萃天下之士而与之游。
凡天理人情事物之变故,悉以身体之,至晚年而后十翼出焉,故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有如十三卦之说,历叙神农氏之所以用《益》、用《噬嗑》,黄帝尧舜氏之所以用《乾》、《坤》、用《涣》、用《随》,此言人君之用《易》而在上者。
又言箕子用晦,颜子之用复,此君子之用《易》而在下者。
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其辞详,其指深,所以望当时至矣。
而当世之君未有能用之者,徒能私淑其徒而已矣。
按前史,商瞿子木亲受《易》于圣人,自是而后,传授不绝。
至于东、西都之士,然后以至于王弼不得其真也,而亦以注显。
虽然,商瞿子木以后所谓传授不绝者,《易》之辞尔。
至于当时高弟,如曾、颜、冉、雍、子思、孟轲之后,所谓得之于心,行之于身。
今其遗书,如曾子十篇,如《中庸》,如孟轲之书,卓然足以为《易》之羽翼者,非史臣之所知也。
自秦而后,更汉历唐,千百馀年间不惟上之人无有用此《易》者,然自王弼以后,以至于唐下之人,亦莫有传此《易》者。
江南义疏祖尚虚无,盖至于唐仅得一孔颖达辨析音义,颇为当时所宗。
然至于圣贤用心,斯道大统,彼固未之深及也。
宋兴百年,名儒辈出,胡安定得其用也,邵康节得其数也,程明道伊川得其理也,周濂溪得其体也,张横渠得其用也,然后《易》之道遂大明于天下。
善乎,孔颖达之论曰:「圣人仰观俯察,象天地而育群生,雨施云行,效四时而生万物。
若行之而顺,则两仪序而百物和;
若行之以逆,则六位倾而五行乱」。
详味斯言,则《易》果将有用乎,抑亦徒作之而已乎?
圣人于《乾》发明为君之德者惟在刚健中正、自强不息,于《坤》发明为臣之义者惟在于直方正大至明。
九卦之序,则上至天子,下至庶人,凡以之尽心养性、修身齐家之道无所不备焉。
使人君而用《乾》之义,则天德行刚健,威权不至于下移,纪纲不至于废坏。
使为人臣而用《坤》之义,则敬以直内,决无有所谓谀说而欺君者;
义以方外,决无有所谓嗜进而苟得者。
为士君子而用九卦之义,则《履》以和行,《谦》以制礼,《损》以窒欲,《困》以处穷,《益》以裕德。
必如是,然后可以谓之用《易》,而《易》之道行矣。
国家开设学校,建立儒官,凡月之朔必使之登席讲书,岂徒为文具哉?
讲之而不明弗措也,明之而不行弗措也,如其讲之而不求其知,知之而不求其行,则又何以讲为哉!
吾侪小人,眇然其形,蠢蠢林林,杂在万类之中,饥而欲食,渴而欲饮,亦何以异于凡百有生之类哉?
而其所以师友千载,陶冶万物,卓然自离于林林蠢蠢之中者,惟曰礼义廉耻而已耳、名节风操而已耳。
不然,一日舍是,则孟子所谓异于庶物者几希矣,可不畏哉,可不谨哉!
朋友有志于《易》者,幸相与讲明而体察,自夫用九卦之义以尽士君子之操,他时推之事君,则必能尽《坤》之义,以为名世之臣,亦在勉之而已。
识者将于此乎观焉。
毛延寿自解语 唐 · 程晏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一
帝见王嫱美。
毛延寿责之曰。
君欺我之甚也。
延寿曰。
臣以为宫中美者。
可以乱人之国。
臣欲宫中之美者。
迁于胡庭。
是臣使乱国之物。
不逞于汉而移于胡也。
闳夭献美女于而免西伯。
齐遗女乐于鲁而孔子行。
秦遗女乐于戎而间由余
是岂曰选其恶者遗之。
美者留之邪。
陛下以为美者。
是能乱陛下之德也。
臣欲去之。
将静我而乱彼。
陛下不以为美者。
是不能乱我之德。
安能乱彼谋哉。
臣闻太上无乱。
其次去乱。
其次迁乱。
今国家不能无乱。
陛下不能去乱。
臣为陛下迁乱耳。
恶可以为美为彼得乎。
帝不能省。
君子曰。
良画工也。
孰诬其货哉。
少室山少姨庙碑铭680年2月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臣闻昆崙西北之天门也。则五帝处其阳陆。三王居其正地。泰山东南日观也。则秦皇刻其石铭。汉帝探其玉策。故知建都邑正方位。划崇墉。刳浚洫。必凭天地之险。然后四海为家。拥神休。尊明号。协时月。同量衡。必致山川之祠。然后偫神受职。少室山者。山岳之神秀者也。凭河图而括地。用遁甲以开山。发挥宇宙之精。喷薄阴阳之气。壁立而千仞。削成而四方。北临恒碣。犹如聚米。南望荆衡。才同覆篑。共工触皇天之八柱。未足拟议。龙伯钓溟海之三山。无阶想像。考于含神雾。白玉犹存。验于山海经。黄花不落。其名有序。则太室西偏。其位可知。则嵩高佐命。若乃乾坤之所合。雷雨之所交。仰躔七星之野。俯镇三河之曲。朝市临于域中。枢机正于天下。六合交会。于是乎有天帝之下都。九州名山。于是乎有灵仙之窟宅。臣谨按少姨庙者。则汉书地理志嵩高少室之庙也。其神为妇人像者。则古老相传。云启母涂山之妹也。昔者生于石纽。水土所以致其功。娶于涂山。家室所以成其德。后宗之位。象南宫之一星。外戚之班。比西京之列传。惟几不测。其道无方。骋神变而挥霍。降精灵而肸蚃。亦犹蒋侯三妹。青溪之轨迹可寻。虞帝二。湘水之波澜未歇。何止祠称丁妇。庙号滕枯。少女宅于西宫。夫人馆于南岳。山临白岸。空闻石室之灵。浦对青崖。独有金台之异。若斯而已矣。时更魏晋。数历周隋。四望于是莫修。八神以之无主。炎凉代序。宁观俎豆之容。霜露沾衣。非复弦歌之地。国家乘天造之草昧。属人谋之与能。奄有大宝。遂登神器。天地水火之无象。则女娲氏补之。于是乎鍊其五石。东西南北之失位。则神农氏立之。于是乎甄其四海。天皇贵与天乎合德。富与地乎侔赀。穷变化之理。尽神明之数。伏牺画卦。唯观鸟兽之文。黄帝垂衣。盖取乾坤之象。利兼于成器。功周于备物。瑶台美化。阐邦国之风猷。银榜嘉声。茂君亲之典礼。称才子者八族。则叔献季狸。有乱臣者十人。则太颠闳夭。若夫圆邱方泽。所以享天神地祇。复庙重檐。所以序文昭武穆。命秩宗之位。分太宰之官。考虞夏之质文。定殷周之损益。其大礼有如此者。高阳有飞龙之乐。始会八风。帝舜有仪凤之音。初调九奏。后夔典其教。制氏辨其声。钟磬笙竽致其和。尊卑长幼成其序。其广乐有如此者。太微营室。明堂布政之宫。白兽苍龙。象魏悬书之法。下应犹草。王言如丝。北辰而拱众星。南面而朝天下。其为政有如此者。纠万人者。施之以八刑。诘四方者。戒之以三典。画衣不犯。载酒无冤。免禽兽于网罗。纳寰瀛于轨物。其恤刑有如此者。周人之养国老。始辟西胶。汉氏之召诸生。初开太学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童子五尺。羞称霸后之臣。冠者六人。惟述明王之道。其文德有如此者。凉风至。司马于是乎陈兵。太白高。将军于是乎宜战。乘斗杓而誓旅。出星门而杖钺。庄周称天子之剑。举之按之。吕望言圣人之兵。如风如雨。其武功有如此者。稽其。有文犀利剑之效珍。考其周书。有兹白乘黄之骋力。东渐西被。南驰北走。卢敖之穷观六合。不出于城隍。陶侃之飞入八门。未游于仙室。其疆理有如此者。察璿玑而孚大运。天回地游。吹玉律而部人时。阳动阴静。烟云萧索而合彩。日月淑清而启旦。岂直凤巢阿阁。入轩后之图书。鱼跃中舟。称武王之事业。其休徵有如此者。然则囊括混沌。发挥生灵。大庭不足使骖乘。骊连不足使扶毂。可以会玉帛。可以答灵祇。行圣人之大孝。既郊祀而宗祀。昭帝王之盛节。亦因天而事天。犹复下听舆人。旁求故实。以为唐尧五载。无闻太室之仪。殷帝八迁。未卜王城之地。是用陈圭置臬。建周后之两都。诏跸鸣銮。巡汉皇之中岳。荧惑先列。招摇在上。隐天而动地。欱野而喷山。旌旗则日月运行。钟鼓则雷风相薄。道伊阙。据轘辕。怡然肆望。邈乎周览。壮灵山之云雨。仍求载祀之经。对閒寝之邱墟。思秩无文之礼。于是降天涣。命司存。因其旧迹。葺其新庙。详费务。议工徒。下陇蜀之名材。致荆蓝之宝玉。易者言乎悦使。人忘其劳。诗者歌乎子来。成之不日。东西轇轕。南北峥嵘。绣栭兮云楣。光昭耀兮夺目。桂栋兮兰橑。气氤氲兮袭人。皎日登于绮疏。奔星下于闺闼。珠帘玳匣。上高阁而三休。金柱银楹。步长廊而中宿。穷山海之瑰宝。尽人神之壮丽。岂直河庭贝阙。俯瞰冯夷之都。洛水瑶坛。旁临宓之馆。尔其岩嶂重复。冈峦左右。青霞起而照天。白露生而匝地。馀基隐嶙。仍知万岁之亭。古木摧残。辨三花之树。明公旧祀。栋宇岧峣。仙女层台。风烟烂漫。轩辕之访大隗。先牧马之童。太一之徵少君。直下乘龙之使。夫峻极也。天帝因而会昌。夫降神也。景福由其兴作。于是乎昭之以明德。听之以和声。可以羞涧溪沼沚之毛。可以奠潢污行潦之水。聪明正直。唯鬼神而有知。玉帛牺牲。在诚信而无愧。日之吉。灵之来。蜺为旌兮翠为盖。雷为车兮电为策。鼓之以南箕。风袅袅而先路。润之以西毕。雨冥冥而洒道。其始至也。若海静山空。曈曈昽昽。昭白日于扶桑之东。其少进也。若移星转汉。灿灿烂烂。吐明月于瀛洲之半。佩珠玑而玓瓅。袭罗縠而飘飖。建晨兴之宝冠。践远游之文履。命俦兮啸侣。徙倚兮徘徊。偫贤毕集。众灵咸至。有西华之紫。有中黄之素女。华山之上。明星远烛。阳台之下。暮雨潜通。或琼室以飞霞。或银台而荐乐。天孙忽降。暂停支石之机。神女相欢。即起投壶之电。左侍右卫。则甲申之琼石。乙已之萧。妍倡妙伎。则凭悦之清歌。幽灵之鼓瑟。乐章既阕。礼容斯备。回风兮云旗。入不言兮出不辞。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惟神享德。降百福而无疆。惟岳配天。视三公而有典。昔者夏后氏之乘四载。曾开宛委之图。周穆王之御八龙。犹纪弇山之石。况乎上照下漏。地平天成。人主宅中。旁罗于宇县。山灵显位。密迩于神州。岂使令德不传。颂声无纪。由是三天降策。有南霍之升储。八丈镌铭。有西王之服道。魏国钟繇之字。惟勒岁年。晋家张载之文。遂成明制。其词曰。
上帝有命,皇天无亲。
树之元后,以牧蒸人。
光宅六合,怀柔百神。
德成郊祀,礼备宗禋(其一)
轩称配永,昆墟帝出。
尧号则天汾阳诏跸。
观人设教,协时同律。
有感必通,无文咸秩(其二)
皇家启圣,受命于天。
上鍊五色,旁疏百川。
开阶运斗,宅海乘乾。
王母益地,周公卜年(其三)
天子建德,重规叠矩。
圣敬日跻,宗文祖武。
范围三极,和平万宇。
率由旧章,粤若稽古(其四)
璇宫夜敞,银榜朝开。
德象阴月,声符震雷。
山河翼戴,星纬盐梅。
能事毕矣,乾元大哉(其五)
治定制礼,功成作乐。
日月旂常,殷正朔
德泽天外,文明地角
气白星黄,风摇露浊(其六)
两京畿甸,五载巡游。
驰驱太一,部列蚩尤
将见大隗,爰寻许由
回銮踯躅,寓目周流(其七)
郁郁灵镇,岩岩积石。
直上五千,去天三百。
帝休非远,真经可觌。
石室徘徊,琼膏滴沥(其八)
山维地德,神即阴灵。
瑶姬逐雨,玉女随星。
阴阳不测,黍稷非馨。
倏忽年代,荒芜庙庭(其九)
旁求祀典,载垂天涣。
始诏林衡,俄成壮观。
紫棁星错,丹梁霞焕。
似对青溪,如游白岸(其十)
文狸赤豹,电策雷车。
隐隐中道,訇訇太虚。
遂停龙驾,永托神居。
天回地止,雾歇云除(其十一)
众灵睒睗,偫仙容与。
衡岳夫人,汉滨游女。
洛川解佩,天河弄杼。
顾慕招携,缤纷俦侣。
同气同声,爰笑爰语(其十二)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
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日吉兮辰良,浴兰汤兮沐芳。
扬枹兮拊鼓,奠桂酒兮椒浆。
神其醉止,降福穰穰(其十三)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三
黄帝大电之精。
以太清而张乐。
惟高辛招摇之象。
以人事而纪官。
于是乎生我司徒
敬敷五教。
翼赞虞帝而咸熙庶绩。
惟殷汤受天明命。
以统九有之师。
微子崇德象贤。
以为万邦之式。
于是乎生我丞相
约法三章
光辅汉室而威加四海
自齐宣皇帝商周之日。
号西伯以称臣
太祖高皇帝尧舜之朝。
南河而革故。
司空临川献王懿亲明德。
论道经邦。
中庶子平乐侯开国承家。
丹书白马。
于是乎生我齐贞公
惟魏之宝。
周之翰
开上帝而格天地。
燮阴阳而平水土
详求典载。
历选台衡。
或大泽而康帝图。
或高邱而济王业。
诸侯五百。
伊尹出于庖厨。
甲士三千。
太公起于屠钓。
未有上从轩后。
下及全齐。
圣主明君。
三居域中之大。
帝师王佐。
累极人臣之重。
古所谓殁而不朽者。
抑斯之谓欤。
公讳彪。
字明俊
兰陵人也。
宣帝之元孙。
高帝之曾孙。
临川王之孙。
平乐侯之子。
禀神河岳。
庆王侯。
攀两曜之末光。
乘五行之秀气。
温厚廉让。
当时以为达人。
宣慈惠和
天下谓之才子。
属三方鼎立。
九土星分。
禄去公朝。
失诸侯之盟会。
政由梁国
建天子之旌旗。
士女同叹于商墟。
鬼神共谋于曹社。
公杜门屏迹。
心不自安。
与门生故吏数百人归于后魏
宣武皇帝以客礼待之。
诏除给事中
假龙骧将军。
正光五年彭城长史
假节则将军比于王浚
优礼则长史兼于杜袭
龙骧可畏。
晋后任之于渡江。
骐骥不乘。
魏氏托之于留府。
六年通直郎散骑常侍中书侍郎
永安三年帝北巡。
抚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散骑通直
起于天兴之元
中书侍郎
始自黄初之代。
宣威抚军之号。
仆射光禄之名。
奇才总于文武。
重任归于将相
徐方叛逆。
以公为行军长史兼统别部。
仍加鼓节。
彭城宋邑
海岳徐州
峄阳孤桐。
羽畎夏翟。
昔称都会。
今实边陲。
鲁伯禽始得专征。
周穆王遂行天讨。
公手执旗鼓。
坐谋帷幄。
陶侃部分之明。
阮孚戎旅之重。
有如荀羡
独负逸偫之才。
不学江逌
空有连鸡之喻。
徐州平。
黄门侍郎扬州大中正
黄扉蔼蔼。
青琐沈沈。
有若张公之万户千门。
博观图籍。
太湖为浸。
会稽为山。
有若荀勖之十郡一州。
诠藻人物。
累迁大司农
秦称内史
汉曰司农
管夷吾陈不涸之名。
耿寿昌常平之议。
时播百谷。
后稷让于虞书。
阜成兆民。
列卿拜于周典。
普泰元年车骑将军
右光禄大夫
永熙二年出为颍川太守
地称汝颍。
俗尚申韩。
有郑伯之别都。
有周公之朝邑
教之德化
无囚历于八年。
任于贤能。
旁润踰于九里
于时齐武王居中作相。
实有迁鼎之谋。
太祖在外持兵。
深怀事君之道。
昭公失位。
由季氏之执权。
襄王出居。
晋文之霸业。
三年秋八月武帝长安
以义兵从顺。
大统元年开府仪同三司
灵璧县开国子
三百户
金堤石印。
清济浊河。
爰赐土田。
以为藩屏。
汉之宰相
开封邑
周之列侯。
实兼卿士。
二年车骑大将军
九年五兵尚书
十年中书监
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
进爵为公。
增邑一千户。
天子有诏。
不入军门。
匈奴未灭
不营私第。
蔡谟兼五兵之署。
邓骘三台之仪。
中书之纶翰。
上公之冕服。
十六年侍中骠骑大将军
以下并如故。
昔惟常伯
今则侍中
切问近对。
拾遗补阙。
冕旒无象。
先问顾和
玉佩不存。
即徵王粲
废帝后二年公不贺。
出为使持节华州刺史
侍中并如故。
桃林国邑。
大荔城隍。
三秦六辅之奥区。
五岳四渎之襟带。
倪宽之为内史
唯事溉田。
薛宣之守冯翊
但知拱默。
寻加特进
馀如故。
官品第一。
朝廷所敬。
辟吏如五府之间。
班列在三公之后。
唐虞之继文德也。
稷契谟明于两朝。
魏晋之顺大名也。
王建功于二代。
周武成三年进封青州齐郡公
二千户
赐号东岳先生
诏曰。
尧有四岳。
朕惟公一人。
赐杂䌽二千段。
甲第一区。
雍州良田百顷。
其优礼如此。
尧命羲仲
星鸟嵎夷之官。
周赐姜牙
穆陵无棣之境。
三王不
同盟固于泰山
百代相因。
旧国传于负海。
保定四年
公薨于长安私第。
天子罢朝。
偫臣赴吊。
丧用官给。
呜呼哀哉。
五年赠少保使持节扬光三州诸军事扬州刺史
谥曰贞公
礼也。
公少丁外艰
州党称其孝。
齐武皇帝见而叹曰。
可谓吾家曾闵。
外祖太尉王俭谓其子侍中骞曰。
成汝宅相者。
在此孙乎。
公之北归也。
魏宣武帝敕曰。
微子去殷。
项伯归汉。
卿又得之于今。
公涕泣横流。
跪而对曰。
臣家国不造。
鼎祚沦亡。
进不能匡正。
退不能死节。
今复托身有道。
何敢比德古人。
益重之。
及周太祖作相西朝。
王侯之下。
皆望尘而拜。
公与之抗礼。
太祖尤相敬待。
屡有咨询。
尝曰。
国家之子房也。
公体淳和之至性。
负廊庙之大才。
孝通神明。
忠定社稷。
马伏波来游二帝。
晏平仲能事百君。
在魏则贾诩荀攸
在周则太颠闳夭
司徒克慎厥始。
丞相厥中。
惟公载德。
克成厥终。
三后同其政道。
子孙训其成式。
辉光助于日月。
积德广于宇宙。
以某年月日葬于少陵原。
国迁三代。
年移十纪。
杜当阳之碑石。
汉水而无闻。
仲山甫之鼎铭。
匈奴而不出。
曾孙皇朝右金吾将军同州刺史得照。
宏才大节。
玉振金声
入当天子之右军
出临帝京之左辅
承积善之馀庆。
大宗之不迁。
愿述家风。
思传祖德。
是用勒铭刻石。
相质披文。
于景钟。
大夫称伐之义。
书于太常
诸侯计功之道。
追题瓦屑。
郑康成北海之门。
重刻碑阴。
张平子南阳之墓。
其词曰。
黄帝摄政。
勤劳耳目。
居于轩辕
战于涿鹿
咸阳
登坛受福。
表正万邦。
缵禹旧服(其一)
逮乎微子
周之国宾
降及萧叔。
宋之懿亲。
高祖丞相
王迹是因。
宣皇御史
社稷之臣(其二)
太阴所立。
皇齐诞圣。
既创元基
仍集大命。
谋孙翼子。
重熙累盛。
天禄永终。
南风不竞(其三)
惟公载诞。
克嗣家声。
千丈多节。
三年一鸣
待时而动。
以族而行。
才归晋国
璧入秦庭(其四)
符坚拜首。
降天之使。
陶豫策名。
勤王之事。
任隆起草。
荣高近侍。
赫赫禁门。
雍容貂珥(其五)
日暮青琐
夕郎之职。
法驾毕陈。
黄门次直。
帝王之盛。
诚在农殖。
如京如坻。
我稷(其六)
吴王旧国
采山铸钱。
公为中正
佩以韦弦。
夏禹遗迹。
今来颍川
公为太守
示以蒲鞭(其七)
齐称东帝。
周称西伯。
诸侯谋王。
天子下席。
公之忠义。
如彼松柏(其八)
发自新邑
归于陆海。
魏德虽衰。
天命未改。
功成晋郑。
为而不宰。
宠茂山河。
于是乎在(其九)
亚夫真将。
去病元勋。
持兵对揖。
绝漠行军。
尚书武库
抑有前闻。
侍中重席。
曾何足云(其十)
当涂逊位。
有周经野。
二国唐虞。
两朝裴贾。
出守冯翊
人无讼者。
受封于齐。
实匡天下(其十一)
晨占赤乌。
夜辨黄熊。
曾参易箦。
期于令终。
子囊城
没有遗忠。
明君辍祭。
偫臣会同(其十二)
黄屋左纛。
轻车介士。
朝发桐乡
暮归蒿里。
积善馀庆。
由来尚矣。
公侯子孙。
必复其始(其十三)
家塾策问(一二)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八、《省斋文稿》卷一三
问: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考之《舜典》,九官皆舜命也,《吕刑》乃以三后成功归之帝尧,何耶?
《语》所谓五人者,指禹、稷、契、皋陶、伯益,而不及伯夷
《吕刑》所谓三后者,谓伯夷折民惟刑,而不及皋陶,毋乃相戾乎?
九官相逊,古今以为盛举。
夫禹岂不知稷、契、皋陶不习于治水,何以逊为哉?
至于垂、益、伯夷尝逊矣,稷、契、皋陶则否矣。
以稷、契、皋陶为申命耶,则夔、龙乃新命也,亦未尝辞焉。
辞之为谦,则不辞为蔽贤矣。
其意安在?
乱臣十人,《语》据《泰誓》而言也。
《君奭》乃曰:「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
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惟兹四人,昭武,惟冒丕亶称德」。
其称之者至矣。
闳夭、散宜生、大颠、南宫适之德业亦可参考于他经乎?
太姒之外,馀皆无足称乎?
鹰扬燮伐,股肱王室,太公之功过周、召矣,顾舍此而取彼,何也?
孟子尧舜,乃曰「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论文王则曰「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其取去又不同矣。
盍辨其所以然?
贤良方正科对策(并问) 盛唐 · 孙逖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十一
问。
朕闻理国莫尚乎任贤。
命官必资乎选众。
尧舜以声而以度。
考覈良难。
殷周取德兼取言。
徵求匪易。
朕所以载怀经术之彦。
夕遗其寝。
虚伫艺能之士。
朝忘其饥。
子大夫光我弓旌。
应斯扬择。
为政作法。
岂无前范。
安人济时。
亦有令躅。
宜叙立身之志。
各言从官之才。
至如七辅八元。
施何纲纪。
十臣四老。
正何得失。
并陈事迹。
兼详名氏。
夫朝会古礼。
登享旧章。
九仪式辨其赐。
六贽各明所执。
雍畤起自何年。
亳社立于何代。
天士地士。
此何所封。
诸布诸严。
彼何所主。
又穆邦家而济生死。
三圣之教何长。
利动植而益黎元。
五材之用何要。
工商两业。
在俗何先。
文武二柄。
适时何急。
凡此数科。
不获双美。
必去者方于去食。
可存者同夫存信。
朕将亲览。
尔等明言。
对。
伏惟陛下文明有赫。
元圣广运。
劝激极乎宇宙。
察微穷乎物象。
至如选众任能之术。
礼经享物之要。
三圣五材之短长。
文武工商之用舍。
斯并独断圣虑。
悬衡睿谋。
百辟端委而雍若。
庶绩不言而潜运矣。
犹以为立政图大。
试言务重。
弗躬弗亲。
庶人不信。
降清问于穹昊。
俨神威于咫尺。
斯亦尧咨舜吁。
同德比义。
臣愚敢不拜手稽首。
对扬天子之休命。
制策曰。
子大夫光我弓旌。
应斯扬择。
为政作法。
岂无前范。
安人济时。
亦有令躅。
宜叙立身之志。
各言从官之才者。
臣闻邦有道。
贫且贱焉耻也。
今神化阴骘。
要道光被。
设序塾以教于乡。
立胶庠以训于国。
制为禄秩。
以劝其从。
则含生禀灵者。
孰不刻意于仁义。
饬躬于闻达。
所谓尧舜之代。
比屋可封也。
臣以一介。
能行无取。
思勉进以追偫。
顾观光而知愧。
尝亦自强不息。
有闻而行。
驰颜闵之极挚。
伏周孔之轨躅。
学古庶乎叶道。
慎行期乎润身。
非有志于干禄。
苟求仁于寡过。
立身之志。
允或在兹。
从官之才。
则愚岂敢。
何则。
仲尼有言曰。
如有所誉。
其有所试。
必也临事。
难乎预谋。
孔明之自比管乐。
时人未许。
仲由因之以师旅。
夫子哂之。
祗奉睿问。
惧深陨越。
其敢腼冒。
轻议天工。
陛下若不弃菅蒯。
无遗蕴藻。
考片言而察所以。
效一官而视所由。
安敢廋哉。
取则不远。
知人则哲。
陛下允迪于圣君。
扬已自媒。
微臣敢辞于丑行。
制策曰。
七辅八元。
施何纲纪。
十臣四老。
正何得失。
并陈事迹。
兼详名氏者。
书曰。
惟后非贤不乂。
惟贤非后不食。
故君明臣忠。
予违汝弼。
时闻间出。
代有其人。
昔者黄帝之首出庶物也。
时则有若七辅。
股肱舟楫。
虞舜之宾于四门也。
时则有若八元。
忠肃恭懿
周文之心德同济。
始用十臣。
汉储之羽翼已成。
初闻四老。
陈其事迹。
斯亦庶乎。
详其名氏。
固可量也。
七辅则风牧共贯。
八元乃伯仲同归。
语十臣之伦。
太颠闳夭
稽四老之类。
则绮季园公。
郯子之叙古臣。
劳于倾盖。
鲁公之问儒行。
疲于更仆。
况实繁有众。
急景不留。
聊举凡以见意。
岂遽数而周物。
制策曰。
夫朝会古礼。
祭享旧章。
九仪式辨其赐。
六贽各明所执。
雍畤起自何年。
亳社立于何代。
天士地士。
此何所封。
诸布诸严。
彼何所主者。
传曰。
朝有定制。
会有表仪。
书曰。
享多仪。
仪不及物。
曰不享。
斯盖曲为之防。
事为之制。
经礼三百。
仪礼三千。
载在祀典。
藏之史籍。
九仪谓一命受职。
再命受服。
三命受位。
四命受器。
五命赐则。
六命赐官。
七命赐国。
八命作牧。
九命作伯。
六贽谓孤执皮币。
卿执羔。
大夫执雁。
士执雉。
庶人执鹜。
工商执鸡。
雍畤起于秦年。
亳社立于周代
天士地士者。
汉武之宠方士。
将军始受其封。
诸布诸严者。
班史之记小祠。
先儒不详所出。
制策曰。
穆邦家而济生死。
三圣之教何长。
利动植而益黎元。
五材之用何要。
工商两业。
在俗何先。
文武二柄。
适时何急者。
夫人生而静。
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
情之欲也。
天禀其性。
而不能节。
圣人能为之节。
而不能绝。
故务恬朴。
贵清净。
同术于汤之益谦。
合志于尧之克让。
此道教所长也。
若乃不杀伐。
證因果。
包太空以为言。
化偫有而归寂。
此释教所长也。
皆能惩窒嗜欲。
静镇纷糅。
王侯得之。
以贞天下。
至于辨贵贱。
立君臣。
示之以好恶。
因之以诛赏。
使礼乐刑政。
灿然可观。
则为善不同。
其味相反。
系风捕影。
荡而无适。
故知孔氏之立教。
乃为邦之所急也。
传曰。
天生五材。
废一不可。
断之于阴阳。
效之于气物。
示休咎以垂诫。
因兴衰以运行。
若可废。
则乾坤之道。
其或息矣。
然土爰稼穑。
居中履正。
应我皇之休运。
弼大化以阜成。
利动植而益黎元。
先金火而踰水木。
必不得已。
斯其一隅。
又国有六职
实载工商。
时之二柄。
莫先文武。
同唯阿之相去。
何是非之足徵。
共工之职。
周有考工之记。
车服器械。
斯焉取斯。
岂与夫乘时射利。
滞财居逐者。
若兹之琐琐焉。
文德者。
政之所专也。
武威者。
文之所助也。
然则士农之末。
作巧贤于鬻货。
升平之岁。
经国先于定功。
臣学昧稽古。
思迷政途。
谋适不用。
空愧绕朝之策。
道之将行。
犹委仲尼之命。
谨对。
许给事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翰苑新书》续集卷四
恭审畴绩辰猷,跻荣夕拜。
葳蕤豹尾,方看翠驾之常从;
突兀龙头,又喜黄扉之身到。
名昭于日,欢动如雷。
恭惟某官北斗星枢,西州云锦。
追两都之作,见相如、司马迁之善鸣;
负三代之英,与闳夭、散宜生而争列。
论事则义形于色,临机则胆大如身。
远近为之革心,华夏得以增气。
自宜补天子之衮,胡为著侍臣之冠?
揭精鉴以题材,重细毡而劝学。
言无不售,道匪虚行。
进居管辖之司,坐振纪纲之治。
李藩之批还制敕,与魏相之白去副封,能大其官,未几而相。
此事寂寞之久矣,我公慷慨以当之。
聊屈画黄,重门下驳违之寄;
便应进紫,属中书造命之权。
某抢头炉鞴之中,刮眦丝纶之下。
图南无路,自甘从控地之飞;
穷北欲春,当大费回天之力。
既深闿泽,尤切归投。
林殿院左史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翰苑新书》续集卷四
恭审台端畴绩,左墄跻荣。
红云之近玉皇,独耸螭头之望;
黄道之开阊阖,仍催豹尾之班。
帝宠便蕃,儒流歆艳。
恭惟某官韶鸣凤跃,春暖鲸游。
西湖处士之风姿,夐出尘埃之外;
东坡先生之学问,妙传翰墨之间。
琼裾不俟于疾趋,玉斧自全于巧斲。
政弦初改,釐席遽前。
峨峨黑豸之威棱,凛凛皂雕之风采。
彼谓之穷奇梼杌,既扫殄而不留;
此有若闳夭散生,故登庸之未艾。
峻跻记注,妙绝版曹
扈甘泉之跸则入内以告猷,对紫宸之仗则直前而奏事。
虽敛锋而抨击,尤抗节于论思。
无往而不得其言,有怀而悉见于用。
一星之曰柱史,姑䌷石室之藏;
六符之验泰阶,即上沙堤之路。
某技殚圜府,志系仞墙,甫闻振武于持,已信垂光于汗竹。
草《河东》之赋,方倾心吹送之恩;
袭《春秋》之经,更拭目谨严之笔。
文论 唐 · 顾况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九
周语之略曰。孝敬忠信仁义智勇教惠让。
皆文也。天有六气。
地有五行。此十一者。
经纬天地。叶和神人。
名之为文。其实行也。
文顾行。行顾文。
文行相顾。谓之君子之文。
为龙为光。上古云。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尧之为君。聪明文思。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文王之代。草木鸟兽皆乐。
文王之沼曰灵沼。文王之台曰灵台。
虞芮不识文王。入文王里。
所见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班白不提挈。自相谓曰。
吾党之小子。不可治于君子之庭。
诗人美之云。文王断虞芮之讼。
晋文与楚子战而霸。谥曰文公
夫以伏羲之文造书契。黄帝之文垂衣裳。
重华之文除四凶举八元。周公之文布法于象魏。
夫子之文木铎徇路。此其所以理文也。
伊尹之文太甲霍光之文废昌邑
吕尚之文杀华士。穰苴之文斩庄贾
毛遂文定楚从。蔺相如之文夺赵璧。
西门豹之文引漳水沈女巫。建安正始
洛下邺中。吟咏风月。
此其所以乱文也。夫以文求士。
十致八九。理乱由之。
君臣则之。尧禹汤有文。
桀纣幽厉无文。太颠闳夭有文。
飞廉恶来无文。昔霍去病辞第曰。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于国如此。不得谓之无文。
范蔚宗著后汉书。其妻不胜珠翠。
其母唯薪樵一厨。于家如此。
不得谓之有文。且夫日月丽乎天。
草木丽乎地。风雅亦丽于人。
是故不可废。废文则废天。
莫可法也。废天则废地莫可理也。
废地则废人。莫可也。
郁郁乎文哉。法天理地象人者也。
周易赞乾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赞坤曰。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唯大者配乾。至者配坤。
幽者赜鬼神。明者赜礼乐。
不失于正。谓之为文。
上帝学奏元祐五年八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四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四七、《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九
祖禹拜手稽首曰:三皇之时,至质略矣,伏羲始开人文,神农以下皆有师。
圣人之德,莫大于学。
在《易·乾》之六爻,龙德变化,皆圣人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孔子曰:「龙德而正中也,由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故天下文明」。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孔子曰:「进德修业,欲及时也」。
至于九五「飞龙在天」,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圣人之德,莫盛于此,由学以致之也。
九二、九五皆曰「利见大人」,盖非学则不能为大人。
尧舜稽古,垂衣裳而天下治,圣学之要也。
扬雄曰:「学之为王者事其已久矣。
尧、舜、禹、汤、文、武汲汲,仲尼皇皇,其已久矣」。
学始于伏羲,至于成王,《易》、《诗》、《书》所称,圣人所述,为万世法。
由汉以下,其道不纯,故可称者鲜。
自古以来,治日常少,乱日常多,推原其本,由人君不学也。
恭惟本朝累圣相承,百三十有二年,四方无虞,中外底宁,动植之类,蒙被涵养,德泽深厚,远过前世,皆由以道德仁义文治天下,人主无不好学故也。
陛下广览载籍,历观前世创业之主、守文之君,有如祖宗之皆好学者乎?
由三王至于五代,治安长久有如本朝之百年太平者乎?
今人有宝器,且犹爱惜之,恐其伤缺,况祖宗百三十馀年全盛之天下,可不务学以守之乎?
臣又闻,学则必问,问然后为学。
《中庸》曰:「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皆所以为天下法也。
尧有衢室之问,舜有总章之访,动必咨于四岳。
孔子称舜之大智曰「好问」,仲虺戒汤曰「好问则裕」。
学者圣之先务也,问者学之大方也。
王询于八虞而咨于二虢,度于闳夭而谋于南宫,诹于蔡原而访于辛尹,重之以周、召、毕、荣,所以能成其圣也。
武王访于箕子成王问于尹佚,四圣维之,众贤翼之,是以为太平之天子,能持盈守成。
夫岂由他哉,惟强于学问而已。
今臣所录八篇,上起伏羲,下讫神宗。
伏望陛下宪道于三皇,稽德于五帝,轨仪于三代,法象于祖宗,集群圣之所行,体乾健之不息,则四海格于泰和,万年其有永观矣。
臣拜手稽首谨上。
按:《帝学》卷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中和殿大学士冢宰金老先生家藏画鹰宋徽宗的笔也閒中命余题之余自愧弇鄙聊为七言古风以咏并请教正 清初 · 魏裔介
 出处:兼济堂文集卷十八
气应少皞爽鸠氏,劲翮森竦势欲起。
人言此是海东青,飞过碣石三千里。
三千里外集横木,虞人巧计相羁服。
一朝献入长杨宫,日食大官庖下肉。
华绊金镮逸气生,爪如银钩足枯荆。
尾疏臆阔目常侧,雄心惨澹若经营。
伏尽秋高商飙发,翠华雷电动云阙。
猎师相将始出笼,砺吻下韝色若艴。
草枯木落狐兔骄,凌霄一纵抟飘飖。
须臾洒血满平地,龙媒照夜竞鸣镳。
功成归来振毛羽,耻与燕雀同俦伍。
画壁犹令凡鸟惊,丹青仍贮云台府。
君不见祝融之精为凤凰,五德俱备羽虫王,千年一见焕文章。
鸷鸟自古比忠臣,周之尚父鹰扬闳夭散宜旦奭同翱翔。
时务劄子1141年 宋 · 苏籀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双溪集》卷九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恭惟虑休戚之大,究时用之宜,情有所不堪,功有所难成。
不曰如之何,殆将无以为。
今夫崇圣道,稽经旨,固已立治本矣。
意者文昭而武未允,志广而谋未竭,天下之公患也。
考之往牒,惟借汉可以为谕。
高祖起布衣,器度远大,非若诸生规规诵诗书也。
又萧、张佐之,济其不逮,履至危,拔至艰,莫不曲当。
故先得秦鹿,如约当王。
项羽号百万众,盛怒将攻之,当时众寡相绝,诟忿亦人所不堪,子房导之,谢咎自解。
酂侯谏以汤武诎伸,乃为顽冒椎钝,忘小恚而得大勇,莫能测也。
及其筑坛以拜淮阴,乃定东向之计,并率五侯之锐以讨羽。
怀王,君也,又弑之。
然汉义师尝不得志,屡居项氏掌握之中,每以智算折而不屈。
王陵领兵迓太公,而楚拒绝之,汉复失军于睢水,遂止太公、吕后。
高祖自此裁一遇楚,小捷京索,即坚垒深堑,不复出矣。
成皋、脩武之间,惟务逃楚,以亲在其军故然耶?
君父之雠,但分遣淮阴等数将焚储夺地,高祖未尝躬与角,意有在也,所以贵智而鄙力。
随何片言而下九江曲逆万镒以间亚父,厥后四方归汉,人心翕若。
虽剽悍,失援寡助,韩、彭力攻之,遂有鸿沟之割,侯生缓颊,而太公等果归矣。
时谓高祖天授,非人谋,殆不然焉。
《书》曰:「必有忍,其乃有济」。
隐忍之谓也。
方西伯居羑里七年,闳夭以宝货奇物献而后得释。
故《诗》称周之克商、成王业曰:「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殚厥心,肆其靖之」。
文王之答天命,未尝求之,未尝舍之,能忍宥也,能谋密也。
及其和洽而光明,尽其心矣。
三代圣王所以肇基王迹,必养锐畏天,以渐制敌人,故集大勋焉。
垓下成擒,太公亟归,君父之雠遂雪。
汉之筹画当矣,暗合于《诗》《书》也。
呜呼!
朝廷行大道,隆名教,汉祖所不及,至于隐忍而知天命,卑逊而终不屈,比方三王与汉祖,皆一致耳。
然今日所欲,未悉谐允如先王者,诚文教有馀,师律未甚竞也。
使授钺非韩、彭,则虏无所忌;
衔命非陈、郦、侯、随,则请求获?
要当精擢将臣,慎行人之选,不爱金币以结五利。
庙堂计虑弥纶,坐以待旦,萧、张功名垂成矣。
若夫留意柬求天下廉耻必胜之将,则黠虏破胆。
今世知兵者,岂无遗才乎?
昨者戎心稍驯,贪我赐予,不恃战争。
战之赂之,相时而动,不可偏徇。
汉高取太公之策,闳夭文王之术也,执事者宜熟思之。
蔡倅羔羊斋 其二 宋 · 朱翌
七言绝句 押庚韵
尽输精白承休德,政用诗书造太平。
略为周家推在位,太颠闳夭散宜生
臣友论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
君之择臣。
士之求友。
当以志气为先。
患难为急。
汉高周勃可属大事。
又曰。
安刘氏者必也。
文帝太子曰。
即有缓急。
亚夫真可任将兵。
此皆得于气志之间。
而后知可以托孤寄命矣。
何者。
人君不能无缓急。
士君子未尝免忧患。
汉高周勃可托。
文帝识亚夫可任。
信陵降志于朱亥
爰盎不拒于剧孟
且夫周文有闳夭而禦侮。
宣孟以弥明而免难。
孔圣仲由而不闻恶言。
宋祖失穆之而谓人轻我。
则择臣求友。
得不先于此乎。
太仓淳于公叹生女不生男。
缓急非有益也。
缇萦自伤。
乃上书赎父罪。
诗曰。
鹡鸰在原。
兄弟急难。
父子兄弟。
未尝不以赴急难为仁孝。
况朋友之际。
本以义合
贵盛则相望以力。
忧患而不拯其危。
自保荣华。
坐观颠覆。
可不痛哉。
卫青之衰也。
故人多事冠军
任安不去。
吴章之败也。
门人更名他师
而幼孺自效(原注幼孺名敞姓非便故不书)
此所以可贵也。
善人良士。
祗可淡水相成。
虚舟相值。
闻其患也。
则策足先去。
曰见几而作。
不俟终日。
知其危也。
则奉身而退。
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良士之于人如是。
曷若识剧孟朱亥哉。
析微 其二 让非贤人事 唐 · 李商隐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八十
世以为能让其国能让其天下者为贤。
此绝不知贤人事者。
能让其国能让其天下。
是不苟取者耳。
汤故时非无臣也。
然其卒佐汤。
有升陑之役。
鸣条之战。
竟何人哉。
伊尹不可也。
武故时非无臣也。
然其卒佐武。
有牧野之誓。
白旗之悬。
果何人哉。
太公望不可也。
伊尹之让汝鸠仲虺
太公望之让太颠闳夭
商周之命其集乎。
伊尹之丑夏复归。
太公望之发扬蹈厉。
当此时。
虽百汝鸠百仲虺
伊尹不让也。
太颠闳夭
太公望亦不让也。
故曰让非贤人事。
曾子不与十哲陈平不与三杰策 南宋 · 员兴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四三、《九华集》卷一○
人各有品也,虽然,圣人无意于品人,道德勋名之士亦无意于求人之品者。
我无意于品人,彼无意于求人之品,故贤者识其大而不遗其小,小者亦勉其不及而自附于大,各识道德勋名而已矣。
虽然,圣人如或有言,若品其人,非故言也,其言触焉而得也。
触焉而得,其言不详,故可取者或不入其品。
李德裕之言曰:「陈蔡之言,十哲之事,其仲尼一时之言乎」!
学道之深,虚一而静,如曾子者或不与也。
曾子不与十哲,其哲不止于十明矣,况孟子止称其五乎!
先正王安石曰:「高祖之言三杰之事,其容未至乎?
深于智而明于权如陈平者,或不与也」。
陈平不与三杰,汉杰非止于三明矣,是宜班固增而六哉!
然则所以为哲,所以为杰,仲尼、高帝非止举其十、举其三也,盖一时之言,触焉而得也。
仲尼、高帝非有心于品人,十哲、三杰非有意于求人之品者,各勉其道德勋名而已。
若夫马援不与诸将之一,犹曾子不与四科之一也,非实不至也。
刘孝孙可与学士之选,犹陈平可造三杰之选也,非智不及也。
呜呼,豪杰之士始若不可遗,而圣人之言或遗之,近乎少恩矣。
虽然,圣人触焉而言也,故《孟子》言二老而不及闳夭,《书》言三后而不及皋陶,《语》言四友而不及闵损,至若十乱则虽妇人或与也,圣人皆示之无心,触焉而言也。
圣人岂止称其才使之自暴,抑其才使之自弃哉?
故正道而论之。